科恩女士, 一位年邁的猶太女士, 打電話給她的旅行社.
“我想去印度看看古魯 (印度教大師).”
“科恩女士, 不要去印度! 那裡擁擠, 炎熱, 對您來說太辛苦了.”
“我想去印度, 看看古魯.”
“您去了可以吃什麼? 食物太辣, 水又不能喝. 您會得傷寒, 瘧疾……為什麼要折磨自己? “
“我想去印度, 看看古魯.”
代理人搖了搖頭, 為她安排旅程.
科恩女士到達了印度. 她沒有被擁擠的人群嚇倒, 反倒是直接走向修道院.她加入了一條巨長等候見大師的隊伍.
古魯的助手告訴她, 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能見到大師.
她說 “沒問題.”
最終她到達了那扇金色的大門. 助手十分慎重地告訴她, “你只能說三個字.”
她說 “沒問題.”
她被領進了殿內. 充滿智慧的大師坐在那裡, 對著排在科恩女士前頭十分愛戴他的訪客給予精神上的祝福.
就在她要走到古魯面前時, 助手再次提醒她: “記住, 只有三個字.”
她走到大師面前, 直視著他的眼睛, 說: “班, 回家!”
Mrs. Cohen, an aging lady, called her travel agent.
“I want go to India and see the guru.”
“Mrs. Cohen, not India! It’s crowded, hot, and too difficult for a lady alone.”
“I want go to India and see the guru.”
“What will you eat? The food is too spicy. You can’t drink the water. You’ll get typhoid, malaria… Why torture yourself?”
“I want go to India and see the guru.”
The agent shakes his head, and makes the arrangements.
Mrs. Cohen arrives in India. Undeterred by the crowds, she makes her way to the ashram.
She joins an enormous line of people waiting to see the guru.
His assistant tells her that it will take at least three days to reach the guru.
“That’s OK.”
Eventually she reaches the golden door. The aide tells her firmly, “You can only say three words.”
“That’s OK.”
She is ushered into the inner sanctum. The wise guru is seated, bestowing spiritual blessings on the eager visitors ahead of Mrs. Cohen.
Just before she reaches him, the aide reminds her, “Remember, only three words.”
She reaches the guru, looks him straight in the eye, and says:
“Ben, come home!”
這笑話一開始有點玄, 引出讀者的好奇, 為什麼這位生活豐裕的猶太老太太這麼執著一定要那麼辛苦地去又遠又不是很舒適的印度? 在這懸疑之下, 讀者就自然地緊跟著這位意志堅定的猶太老太太來到了印度宗教精神導師古魯的住處.
不論是旅行社朋友提出旅程的艱難, 環境與食物的危險, 金錢的花費, 甚至在古魯大師門口要等上三天等, 她幾乎是面如堅石地說沒問題且繼續勇往直前. 至於好不容易見到這大師, 也只能說三個字, 她仍說沒問題. “班, 回家!” 這三個字也成了整個笑話的鑰匙.
“班” (Ben) 是猶太名字 “班傑明” (也就是聖經中”便雅憫”) 的簡稱. 原來這著名的印度教精神導師竟是猶太人! 另外 Ben 也是希伯來文 “兒子” 的意思. 啊, 這毫無畏懼的猶太老太太就是這古魯的媽媽! 這位猶太媽媽姓柯恩 (Cohen), 也就是聖經中祭司的意思. 許多現代猶太人姓柯恩的, 大家都覺得可能是祭司的後代. 柯恩女士直視古魯, 跟他說的意思好像是 “兒子, 別鬧了, 給我回家去!” 猶太人信從佛教, 對整個猶太民族來說還是存在著被同化的危險, 猶太人會笑也心知肚明猶太婦女在整個民族生存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腳色. 民族認同與猶太媽媽也常是猶太笑話的題材.
這笑話道出猶太媽媽大無畏的特質: 無論兒子如何優秀, 何等有名, 猶太媽媽還是直接發號施令, 無論兒子躲到天涯海角去, 猶太媽媽仍會翻山越嶺把他給找出來. 因猶太人被排擠的困境, 猶太媽媽幫助孩子們成功真是不遺餘力, 因為成功代表著可以有保障地生存下去, 因此猶太媽媽的母愛中滿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而自己是否表現得優雅或得當都不在她們的考量範圍內了. 筆者的猶太朋友說在 “虎媽” 或 “直升機媽媽” 這些稱號流行起來以前, “猶太媽媽” 早已存在, 代表著 “極為強勢,” “滿有魄力” 的媽媽作風.
藉著這笑話, 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猶太人在屬靈層面的追求, 讓我們更明白如何將由他們而出的彌賽亞更合宜地介紹給他們.
二十世紀中葉後, 部分猶太人開始喜歡研究佛學, 這些猶太佛教徒有一個特別的稱號, 叫 JewBu. 原因可能是佛教與基督教和回教相較之下, 佛教更像是一種哲理教育, 因為重點不在講論 神本身. 一些猶太佛教徒表示佛教中的禪宗冥想幫助他們解決對 神知道的多, 但感覺少的窘境.
雖然有些現代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以後十分希望把猶太人與猶太教的等號去除, 但獨一真神, 並且不可敬拜別 神還是他們根深蒂固的信念. 有個猶太笑話說, 一個猶太孩子從學校回來說同學們告訴他, 神是聖父, 聖子, 和聖靈三位一體的 神, 猶太爸爸馬上大怒說, “不對,不對, 不要聽他們胡扯, 神只有一位, 不是三位, 只是我們家不信祂…”
我們如果知道猶太人對基督教的刻版印象是那信 神有三位的 “邪教”, 或是跪拜耶穌雕像, 敬奉馬利亞與很多聖者雕像的信仰, 就可以明白為什麼他們對沒有冥拜儀式的佛教反而沒有什麼戒心 (因為極小部分的小乘佛教是沒有冥拜佛陀的儀式). 因著十字軍東征與希特勒大屠殺並對基督教教義的誤解, 他們對基督教的抵擋目前是無可避免的強烈.
感謝主, 我們因此更知道如何澄清猶太人對基督教的誤解. 筆者也溫馨提醒弟兄姊妹們, 在介紹耶穌的時候可以不必為 “三位一體” 發生不必要的爭執, 但竭力活出耶穌的愛, 在他們同意下為他們的需要帶著信心迫切祈求禱告, 這些都讓 神更容易介入他們的生命. 住在以色列信主的猶太朋友告訴我們, 他們常常直接為猶太人的需要當場禱告, 因為 神真是聽禱告, 如為搭乘的猶太計程車司機奉耶穌的名禱告, 消除他腳極為腫痛的問題, 他馬上得醫治等, 因為父 神常常用神蹟奇事將祂的選民帶到耶穌的面前, 讓我們彼此激勵, 多在這奇蹟中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