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在瑞士巴賽爾召開的第一屆錫安主義代表大會)

錫安主義 (希伯來文 צִיּוֹנוּת, “Tziyyonut”, Zionism) 是十九世紀晚期從歐洲興起的提倡猶太人重返以色列地建立家園和以色列復國的政治運動. 錫安主義與1948年以色列的建國息息相關. 可以說若是沒有錫安主義運動, 就沒有以色列的建國.

“錫安” (希伯來文 צִיּוֹן, “Tziyyon”, Zion) 是舊約希伯來聖經對於耶路撒冷的代稱, 諸如:

那時所羅門將以色列的長老、和各支派的首領、並以色列的族長、招聚到耶路撒冷、要把耶和華的約櫃、從大衛城就是錫安運上來。

列王紀上8:1

耶和華論他這樣說、錫安的處女藐視你、嗤笑你.耶路撒冷的女子向你搖頭。

列王紀下19:21

歷世歷代以來, 猶太人在逾越節和贖罪日的最後總會彼此祝福說, “明年在耶路撒冷!” (希伯來文 לשנה הבאה בירושלים), 充分表達出他們對回歸 神賜給他們永遠為業之地的期盼之情.

猶太人對回歸故土的期盼以及歐洲國家反猶太主義的日漸猖獗導致了19世紀晚期錫安主義運動的誕生. 儘管歷世歷代都有猶太人陸續回歸以色列地, 但從1870年到1897年短短20幾年間, 就有超過20個新的猶太屯墾區由錫安主義者在以色列各地建立. 這些錫安主義者從當時統治以色列地的奧圖曼土耳其政府手中用天價購買不值一文的不毛之地, 將沼澤改為良田, 努力建設心目中理想的家園.

與此同時, 1894年一位法國軍官阿爾弗德·德雷弗斯 (Alfred Dreyfus)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被誣指為德國間諜, 還因此冤枉下獄, 原因就只是因為他是猶太人. 儘管阿爾弗德·德雷弗斯 (Alfred Dreyfus) 後來獲得平反, 但歐洲猶太人因此普遍意識到若是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 他們在世界上永遠是受壓迫的少數民族, 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

1895年, 來自匈牙利的維也納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賽 (Theodor Herzl) 為了回應阿爾弗德·德雷弗斯 (Alfred Dreyfus) 的案子而寫了 <<猶太國>> (The Jewish State) 一書, 提倡在以色列地建立獨立自主的猶太國家. 從此西奧多·赫賽 (Theodor Herzl) 的餘生都不斷在為錫安主義奔走. 他不但是錫安主義運動的先驅和領導者, 後來也被尊為以色列的國父, 儘管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機會看到以色列建國. 西奧多·赫賽 (Theodor Herzl) 在1904年去世.

以色列國父西奧多·赫賽 (Theodor Herzl)

1897年, 第一屆錫安主義代表大會 (the First Zionist Congress) 在瑞士的巴賽爾召開, 由西奧多·赫賽 (Theodor Herzl) 親自主持, 並有來自19個國家的200多位代表參加. 從此以後錫安主義運動正式誕生, 透過宣傳與遊說, 積極爭取世界各國政治上的支持, 並促使國際組織運用表決來為以色列建國鋪路.

1917年, 英國打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 並取得巴勒斯坦地 (以色列地) 的託管權. 在錫安主義者的積極奔走下, 英國發表了以外相巴爾福爵士為名的 “巴爾福宣言” (Balfour Declaration), 表明英國 “贊成在巴勒斯坦地為猶太人建立國家”.

1939年, 英國為了安撫阿拉伯人並在德國的壓力下發表了 “白皮書”, 宣稱不再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建立國家, 並大幅限制猶太人每年移民巴勒斯坦地的人數不得超過15000人. 這讓當時想逃離歐洲的猶太人無處可去, 等於間接作了納粹的幫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隨著納粹大屠殺的罪行公諸於世, 世人對慘遭屠殺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心懷愧疚,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也因此達到了最高潮. 在錫安主義者的積極努力奔走下,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 消息傳出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不歡欣慶祝, 但阿拉伯國家拒絕了聯合國的決議, 並決定發兵除滅巴勒斯坦地的所有猶太人.

1948年5月14日, 當英國退出所託管的巴勒斯坦地時, 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在大衛·本·古里安 (David Ben-Gurion) 的領導下發表了獨立宣言, 宣布以色列的建國, 當天也爆發了 “第一次以阿戰爭”, 有7個阿拉伯國家的聯軍進攻以色列, 企圖消滅以色列和所有的猶太人, 但結果以失敗告終. 以色列非但沒有被消滅, 反而獨立建國成功, 實現了錫安主義者長久以來夢寐以求的夢想.

1948年5月14日, 大衛·本·古里安 (David Ben-Gurion) 總理在特拉維夫宣布以色列建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