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全套的巴比倫塔木德
Reuvenk / CC BY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塔木德” 是僅次於希伯來聖經最重要的猶太教經典. “塔木德” 一字的希伯來原文是 תַּלְמוּד (“Talmud”), 意思是 “研究” (study). “塔木德” 研究什麼呢? “塔木德” 研究的是 “米示拿” – 主後三世紀初結集成書的猶太拉比口傳教導. (關於 “米示拿”, 請參閱猶太教的經典 (1) – 米示拿一文)
從形式上說, “塔木德” 是主後三到六世紀的猶太拉比對 “米示拿” 的註釋. 在 “塔木德” 的一頁當中 (見下圖), 中間 (用紅線圈起來) 的部分是 “米示拿” 的文字, 而周圍的文字則是猶太拉比對這段 “米示拿” 的討論, 稱為 “革馬拉” (希伯來字 גְמָרָא, “Gemara”), 意思是 “學習” (learning). 附帶一提, 儘管 “米示拿” 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 但 “革馬拉” 卻是用亞蘭文加以記錄的. 這反映出這段期間希伯來文的日漸式微, 就連猶太拉比的妥拉討論也逐漸用亞蘭文取代希伯來文.
既然 “米示拿” 記載的主要是 “哈拉卡” – 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遵行聖經誡命的具體細則, “革馬拉” 所記載的猶太拉比討論自然而然也是以 “哈拉卡” 為主, 但不限於 “哈拉卡”. 比方說, 除了 “哈拉卡”外, 猶太拉比也會討論聖經, 因此 “革馬拉” 也包含了許多 “哈葛達” – 猶太拉比的聖經註釋. 另一方面, 雖然 “革馬拉” 包括了 “哈拉卡” 和 “哈葛達”, 但 “革馬拉” 並沒有對 “哈拉卡” 和 “哈葛達” 作出任何明確的分段, 讀者需要根據內容自行判斷. 從本質上說, “塔木德” 可以說是主後三到六世紀猶太拉比口傳妥拉的大成, 並以討論的形式加以記錄.
“塔木德” 有兩個版本, 分別是 “耶路撒冷塔木德” (Jerusalem Talmud) 和廣為人知的 “巴比倫塔木德” (Babylonian Talmud). 一般來說, 如果單單提到 “塔木德”, 指的是 “巴比倫塔木德”.
作者, 成書時間與地點
“耶路撒冷塔木德” 成書時間較早, 大約是主後五世紀, 作者是以色列地的拉比們. 雖然稱之為 “耶路撒冷塔木德”, 但這些拉比其實都是住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的拉比, 因此 “耶路撒冷塔木德” 事實上成書於加利利地而不是耶路撒冷. “巴比倫塔木德” 成書時間則較晚, 大約是主後六~七世紀, 作者是巴比倫 (今日的伊拉克) 的拉比們, 成書於巴比倫地區.
如前所述, “塔木德” 記載主後三到六世紀的猶太拉比對 “米示拿” 的討論, 而這些拉比被稱為 “阿摩拉” (亞蘭文 אמורא, “Amora”), 意思是 “說話者” 或 “發言人”. 但不像 “米示拿” 的編纂者 (拉比猶大和他的學生) 為人所熟知, “塔木德” 的編纂者選擇隱藏他們的身分, 因此我們如今並不清楚 “塔木德” 的編纂者到底是誰.
內容與架構
既然 “塔木德” 在形式上相當於 “米示拿” 的拉比註釋, “塔木德” 的架構基本上也依循 “米示拿” 的架構, 同樣分為六卷書 (seder) (請參閱猶太教的經典 (1) – 米示拿一文). 另一方面, “塔木德” 中 “革馬拉” 的內容遠遠超出 “米示拿” 的範圍, 不但包括了 “哈拉卡” 和 “哈葛達”, 並且猶太拉比在他們的討論中觸及了當時猶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巴比倫塔木德” 全部約有兩百五十多萬字.
對後世的影響
“塔木德” 無庸置疑是除了希伯來聖經外最為重要的猶太教經典. 主後六~七世紀 “巴比倫塔木德” 的成書標誌著拉比猶太教 (Rabbinic Judaism) 從成形期邁入成熟期, 至此拉比猶太教在普世所有猶太人心中定為一尊, 成為唯一的猶太教. 並且在接下來一千多年當中, “塔木德” 研究始終獨領風騷, 一直是猶太拉比學院 (Rabbinic Yeshiva) 最主要的研究內容. 當然, 時至今日, 隨著拉比猶太教的沒落與現代猶太教的興起, “塔木德” 的重要性也有所下降. 如今除了猶太拉比和正統猶太教徒 (Orthodox Jews) 外, 很多猶太人甚至可能從來沒有讀過 “塔木德”.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 “塔木德” 對於過去一千多年以來猶太文化, 歷史, 與傳統的形成, 有著至關重要而不可磨滅的影響.